國家環保總局:我國將大力發展潔凈煤技術 | 04-25 |
國家環保總局科技司副司長羅毅說,中國將大力發展煤潔凈燃燒技術,通過在火電廠安裝脫硫脫硝裝置,降低煤燃燒過程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減少其對環境的污染。 羅毅在9日開幕的2004中國國際脫硫脫硝技術與設備展覽會暨技術研討會上說,中國是燃煤大國,煤炭消費量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70%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大量排放,嚴重污染環境,已經成為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 羅…… |
建設部:5-10年完成政府機構建筑節能改造 | 04-25 |
建設部副部長黃衛日前在昆明召開的國際城市可持續能源發展市長論壇上說,我國建筑節能將以政府機構節能改造為突破口,用5年至10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我國政府機構的建筑節能改造,將會對全社會將產生明顯的引導和示范作用。 據測算,目前政府機構公共建筑面積約為6億平方米,占城市民用建筑面積的6.2%。如按50%的節能目標對所有政府機構進行節能改造,可節約標準煤1800萬噸。 黃衛說,用5年…… |
我國全面推進電價改革 實行節能環保電價政策 | 04-25 |
我國將全面推進電價改革實行有利于節能環保的電價政策 “十一五”時期,我國將穩步推進各項電價改革,逐步理順電價機制。國務院辦公廳日前轉發電力體制改革工作小組《關于“十一五”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實施意見》提出上述任務。 意見指出,我國將結合區域電力市場建設,盡快建立與發電環節競爭相適應的上網電價形成機制,初步建立有利于促進電網健康發展的輸、配電價格機…… |
“十一五”電改方案力推市場化 | 04-25 |
中國電力體制改革工作小組昨天下發了備受關注的《關于“十一五”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意見堅持了2002年以來電力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同時提出,堅持整體規劃、分步實施、重點突破;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安全和穩定的關系,要先行試點,逐步推開,確保電力職工隊伍穩定,為改革創造有利條件。 一直以來,我國對電力實行全額收購,價格由政府確定的方式。2002年,我國開始以市場化為最終目標…… |
能源十一五重點建設五大基地 | 04-25 |
本刊訊 來自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的消息,涉及未來五年我國能源發展總體藍圖和行動綱領———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已經正式對外發布,其主導思想是以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支持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十一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而在能源發展上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這主要表現在:消費需求不斷增長,資源約束日益加劇;結構矛盾比較突出,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國際市場劇烈波動,安全隱患不斷增加…… |
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提案: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 04-25 |
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期間,經濟發展類提案有363件,約占提案總數的8.16%。其中,委員個人提案194件,委員聯名提案137件,黨派提案25件,人民團體提案3件,小組提案4件。與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期間相比,該類提案減少了84件。 綜合分析經濟發展類提案,提案內容熱點難點問題相對比較集中,關于國家宏觀調控、區域協調發展、資源開發節約和保護等方面的提案較多。此類提案內容多是國民經濟發展…… |
節能法修改工作已啟動 頒布尚須時日 | 04-25 |
我們從全國人大了解到,《節能法》修改工作去年下半年就啟動了,但在修改中遇到了一些困難。 吳鐘瑚教授是這次《節能法》修改的專家組成員,同時又是我們國家正在醞釀的《能源法》起草組成員,兩部法律把他忙的焦頭爛額。記者采訪他時,他正忙著審閱《節能法》修改稿的第4稿。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吳鐘瑚說:“ 有動靜,不能說沒動靜。原定應該去年底能拿出一個叫人大常委會討論的一個稿子,但是…… |
中國節能減排的潛力到底有多大 | 04-25 |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把節能降耗、保護環境和節約集約用地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要把過高的能源消耗降下來,我們必須看清楚節能工作的巨大潛力。 我們節能的潛力在哪里,潛力有多大呢? …… |
改變生活方式是最好的節能途徑 | 04-25 |
我國的“十一五”規劃提出,到2010年,我國萬元產值GDP能耗要降低20%。耗能大戶的建筑產業面臨能源瓶頸。在部分媒體大肆炒作各種節能技術、節能標準、評估體系之時,其實最重要的是從節約做起,反對生活方式上的“與國際接軌”。 絕大多數美國住宅的控制方式是:關窗,每小時通風一次以保證室內的空氣質量,室內永遠維持在18℃—26℃,所有房間全裝空調,溫度低了就空調制熱,溫度高了就制冷。…… |
僅有技術節能遠遠不夠專家認為結構節能更具潛力 | 04-25 |
在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日前舉辦的“重點用能企業最佳節能實踐國際研討會”上,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主任郁聰指出,技術節能只能完成節能目標的30%-40%,而結構節能更具節能潛力。“僅僅有技術節能是遠遠不夠的,調整產業結構,調整終端需求,可能是更重要的方案。” 郁聰指出,工業結構的調整依賴于終…… |
|